清后妃系列·孝定景皇后

2016-04-20 20:08

孝定景皇后

【简介】

德宗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叶赫那拉氏,民间俗称为“隆裕太后”。同治七年正月初十日生,为都统、内大臣、一等承恩公桂祥第一女,幼名喜格(亦作喜子)。光绪十一年初选,光绪十四年选为皇后,十月纳聘,光绪十五年正月立为皇后,正月二十七日入宫。光绪三十四年十月,宣统帝入继,尊为皇太后,十一月,拟定徽号曰隆裕,宣统元年十一月,尊上徽号,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逊位,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丑时薨,年四十六岁,谥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。十一月,与德宗合葬崇陵。

(图为孝定景皇后朝服像)

【入宫背景】

清晚期的主要宫廷活动均是围绕着孝钦显皇后展开的。依照孝钦显皇后(即慈禧太后)的意图,从其亲生子穆宗大婚时,便有意选取自己中意的秀女。但是穆宗大婚时,孝贞显皇后(即慈安太后)仍在世,最终选出的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,仅从身世背景上来看,应该是遂了孝贞显皇后的意思。在自己亲生子穆宗时没能达成的想法,就延续到了德宗的身上,而孝贞显皇后也在光绪七年去世,所以孝钦显皇后应该早就想好让自己的本家女子来做德宗的皇后,孝定景皇后的命运应该便是这样被决定的。

【家族背景】

如果说,在孝钦显皇后入宫的时候,吉郎阿这一支叶赫那拉氏还没有摆脱世家小宗的身份,只是一个中等官宦人家的话,那么在孝定景皇后参加选秀的时候,这一支叶赫那拉氏不但已经抬了旗,而且身份也随之变化,列身世家,成为了一等的门第,开始跟世家进行联姻。

孝钦显皇后的父亲惠征生有三子三女,孝定景皇后的父亲桂祥是第二子。换而言之,孝定景皇后即有一位伯父、一位叔父,还有三位姑姑。

孝定景皇后的伯父叫照祥,因为是孝钦显皇后本家外戚的关系,恩封三等承恩公,任护军统领,但是照祥在光绪七年去世,留下了一子一女,儿子叫德善,承袭公爵,女儿是孝定景皇后的堂妹。孝定景皇后的父亲叫桂祥,当时任副都统。桂祥生有二子三女(在第三女之前或之后可能还有个女儿,后来夭折了),孝定景皇后是其第一女,而且应该是五个子女里年纪最大的。孝定景的叔父叫佛佑,当时任头等侍卫。三位姑姑里,大姑即孝钦显皇后,二姑嫁给了庆密亲王奕劻本生的的二弟奕勋,不过这时奕勋已经去世,二姑是否在世则不明,三姑则嫁给了醇贤亲王奕譞,这时仍在世(根据年代推测,二姑亦可能跟三姑排行对调)。

另外,孝定景皇后还有一位叔祖父叫惠春,比其亲生祖父惠征小很多,时任三等侍卫。

由上可以看出,在孝定景皇后参选的时候,叶赫那拉氏这一支的门第还在继续上升。不过孝钦显并未让自己的本家男性担任有实权的职官,这点也可以看出孝钦显对待本家的态度。另一方面,女性的联姻对象的身份迅速上升的。至于男性的联姻对象方面,照祥之妻的信息不明,桂祥之妻即孝定景皇后的母亲信息也不明,只知其是光绪三十年去世的。这还有待新资料的发现。

【选秀经历】

根据各种档案的分析,孝定景皇后在光绪十一年便参加了秀女的选秀,光绪十二年,与孝定景皇后一同参选的秀女之中,有她的二妹(桂祥的第二女)、堂妹(照祥独女)、堂姑(惠春之女),在这次选秀中,她的二妹被指婚给了镇国公载泽,堂妹被指婚给了贝勒载澍,堂姑被指婚给了肃良亲王隆懃的第三子善亨,只有孝定景皇后被“留牌子”。之后,光绪十四年继续选秀女,在这次秀女之中,她的另外一位堂妹(佛佑独女)被指婚给了贝子溥伦,而孝定景皇后也最终在这次选秀之中被选为皇后。

(桂祥第二女,泽公夫人)

这次选秀据说是在体和殿进行的,其过程有很多种说法,其中比较著名的,即源自民国时期某清宫老太监的口述。口述中说,德宗在选秀时,有五位秀女,即后来的孝定景皇后,以及瑾妃、珍妃,还有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,德宗本来看上了德馨的女儿,后来因为孝钦显的指示,才选择了孝定景皇后。后来有的学者则根据当年的秀女排单,认为这种说法并不真实,因为秀女排单上有多达三十余人,口述中所提的五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。

(桂祥第三女,顺承郡王福晋)

其实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,选秀的时候一般也有层层的遴选,有可能最终只剩下了五位,当然,口述很容易发生偏差。总之无论如何,在同届的秀女之中,桂祥之第一女被选为皇后,他塔喇氏姐妹被选为嫔,也就开始了德宗后宫的故事。

【入宫之后的生活】

孝定景皇后入宫之后,生活并没有像孝钦显皇后预期那样好。一方面,德宗的身体不好,孝定景在生活方面不大满意,另一方面,德宗本身对这位比自己大三岁的皇后不是很好,而且随着孝定景入宫时间的增加,原本淡薄的情感似乎朝着厌恶发展,这更让孝定景发愁。大多数的资料中,都把孝定景描述成一个比较传统,又比较内向的妇女。晚清曾接触过孝定景皇后的人留下的记录中,也多数认为孝定景皇后的性格仁懦。另外,有记载认为瑾妃跟孝定景的关系还算不错,而珍妃跟孝定景的关系则不那么和睦。

同时,随着光绪朝晚期的环境,孝定景皇后经常陪同孝钦显皇后接待外宾,这也让其留下了更多的侧面记录。如某外国使馆夫人对她的评价即是——虽然长相实在称不上是美丽,但是谦虚有礼,有教养,并且有一定的知识。清末民初曾入宫的一些皇族或后妃的本家人也说,孝定景为人和善,喜欢小孩儿,虽然礼法上保持着皇后应有的尊严,但言语还是十分亲切的。

(光绪朝晚期的孝定景皇后便服照)

【门第的进一步发展】

与孝定景皇后在宫里不算幸福的生活相对比,在孝定景皇后入宫之后,叶赫那拉氏这一支的门第继续提升,并且关系网继续发展。

前文提到过,孝定景皇后的伯父照祥的独女嫁给了贝勒载澍,不过光绪二十三年时载澍因不孝而被夺爵,这一支便趋于没落了。顺便一提,很多文章包括个别皇族后裔均提到载澍夺爵是因为对其妻不好,其妻子的母亲,即照祥之妻向孝钦显皇后告状,才导致载澍夺爵。不过根据清代官书的记载,他是因为不孝被夺爵,《实录》原文为:“据孚敬郡王福晋奏称,伊子贝勒载澍情性乖张,不遵教训,平日多有触忤情事。本月初九日,孚敬郡王福晋寿辰,该贝勒先期捏病请假,懿旨赏赐寿物并未敬谨跪接。本府家庭亦未叩祝,实属胆大藐法,孝道有亏。若不从严惩办,殊乖孝治之意,载澍著革去贝勒,交宗人府重责八十板,于空室永远圈禁。”当然是否背后另有原因,则不得而知。

孝定景皇后的父亲桂祥,因为女儿做了皇后,得封三等承恩公,后又晋封一等承恩公,他的两个儿子,第一子叫德恒,娶了庆密亲王奕劻的第三女,第二子叫德祺,娶了“出洋考察五大臣”之一的尚其亨之女,尚其亨为尚可喜的后代,其家族一直是汉军的名门,顺便一提,德祺嫡妻尚氏的堂姑,则是德祺三叔佛佑的嫡妻。小孝定景四岁的二妹,被指婚给镇国公载泽,另外一位小十余岁的妹妹,则被指婚给了顺承郡王讷勒赫。以及佛佑的独女,小孝定景皇后八岁,被指婚给贝子溥伦。

这里可以看出,孝钦显对本家侄女的婚姻尤其看重,所嫁的人家,不是可能继承大统的近派宗支,就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。特别是和近派宗支有着复杂的婚姻关系,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有朝一日德宗乏嗣,依然可以从近派宗支之中找到有孝钦显本家血统的后裔来继承。

(图为孝定景皇后家族谱系简图,皇族内红框者为娶其家族女性之人)

【皇太后时期】

德宗和孝钦显皇后去世之后,孝定景移居长春宫,开始了其皇太后生涯。根据载润等人的说法,孝定景本身的想法是模仿其婆母也即其姑母孝钦显,进行垂帘听政,结果孝钦显的懿旨传出,却是“嗣皇帝尚在冲龄,正宜专心典学。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,所有军国政事,悉秉承予之训示,裁度施行。”第二天又传懿旨,说“昨经降旨,特命摄政王为监国,所有军国政事,悉秉承予之训示,裁度施行。现予病势危笃,恐将不起,嗣后军国政事,均由摄政王裁定。遇有重大事件,必须请皇太后懿旨者,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。”事实上是将外事托与载沣,内事托与了孝定景。据说孝定景和载沣的关系也不怎么好,特别在政治上屡有矛盾,这也让清廷的局面愈发不可收拾。

对于晚清的政局,载润、载涛等人都有评论,认为载沣为人软弱,不堪其任,而孝定景皇后软弱则甚于载沣,二人可谓是“弱上加弱”。载沣的软弱,主要体现在其决断力低下,做事反复,缺乏魄力,而孝定景的软弱则还有一层对现实的无知。她宠信太监小德张,认为小德张说的话可信,故而屡屡被其蒙蔽。直到最终逊位的时候,对于“共和国体”,孝定景依然不是很了解。袁世凯花了大量钱财贿赂小德张,又在孝定景面前积极“表演”,孝定景皇后单纯的认为所谓逊位,只不过是换掉载沣,替以袁世凯组建政府,甚至还感谢袁世凯,说“袁世凯真是忠臣。你看他哭的那样,又给我们争优待费。”以至于其在逊位的第二日,仍在宫中等待袁世凯等人奏事,周围人告知事实,孝定景皇后呆呆的自语说,“难道大清国我把它断送耶?”

从整体来讲,孝定景作为宫中的妇人,本身没有经受过政治相关的培训,个人性格又比较内向,手腕亦远不如孝钦显皇后。据说其当政后,凡遇到无奈之事,除了对大臣或太监哭诉外,别无他法。另一方面,其也缺乏政治上的觉悟,如国丧未毕,便着手改造延禧宫,颇费内帑,孝钦显皇后丧仪,亦靡费甚巨,均是因其对环境缺乏了解所致。应该说,孝定景是一位标准的宫中妇人,若做一位平凡的皇后或者后宫,尚且称职,但是逢清末变革,则难以恭维之。

(皇太后时期的孝定景皇后便服照)

【身后事】

自从逊位之后,孝定景皇后便一直闷闷不乐。根据清宫医案可知,孝定景皇后在光绪年间便肝胃不和,之后愈演愈烈,到了宣统朝则脾胃不健,肝气不舒。在民国元年十二月中旬,患水肿肝郁之症,民国二年正月初十日是其生日,在这一天她御殿受贺,略受劳碌,见到旧臣等人,又十分伤感,导致当天夜里病情便加重,从这一天起便“终日悲伤,不仅饮食”,最终在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丑时去世于长春宫。暂安皇极殿,旧臣均来祭奠。正月二十二日,小朝廷为其拟上谥号,共有孝简(约己恕物曰简)、孝明(懿行宣著曰明)、孝敦(温仁忠厚曰敦)、孝慤(诚心中孚曰慤)、孝顺(慈和偏服曰顺)、孝定(大应慈仁曰定)六种,最终选定了孝定。后面的加谥拟了两种,一种是“宽惠慎哲协天保圣”,一种是“端慈顺懿秉天牗圣”,最终选了前者。

另一方面,因为孝定景有“让国之贤”,民国规定各官署下半旗二十七日,左腕围黑纱。各地政要也纷纷吊唁,黎元洪还称其为“女中尧舜”。之后民国参议会议长吴景濂发起“国民哀悼会”,认为“隆裕太后以尧舜禅让之心,赞周召共和之美,值中国帝运之末,开东亚民主之基。顺天应人,超今迈古。”建议在太和殿开全国国民哀悼大会。之后民国政府便在太和殿设立灵堂,殿内正中悬挂“女中尧舜”大匾,供案前立一大镜框,内陈《退位诏书》。对于民国方面这般优待,亦不知孝定景若在天有灵,会有何想法。

(民国所设灵堂)

其后,二月二十七日,孝定景梓宫奉移西陵梁各庄,并在十一月十六日申时永远奉安。顺便一提,孝定景皇后去世之后数月,其父桂祥亦病故。

分享到:
文章评论 · 所有评论
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
点击加载更多
© 2016 仿今日头条 http://127.0.0.36/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京ICP证14014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16号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:xxx@xxx.com 统计代码填到这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