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比中英武器,就知道鸦片战争为什么输的那么惨!

2016-04-20 20:08

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,可是谈及这段历史时的人们好像忽略个一个问题,人们总是说当时的清政府有多腐败,士大夫有多么无能,好像英国人来了我们就注定失败一样。第一次鸦片战争我们将近损失10000人,而英国只损失了几十个人,其中大部分还是由于操作大炮不慎,被自己的大炮炸死的!实力悬殊太大了,我们不妨来分析当时他们的武器。

【图为虎门炮台遗址

当时清军所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冷兵器或早期时代的弓、火绳枪、剑和矛,火绳枪有效射击范围才100多米,每分钟1-2发。清军自铸的火炮在炮身设计、铸造材质、工艺、弹药、炮架等技术关键之处普遍存在着加工粗糙、费工费时、质量粗劣的问题,这些技术关键之处,显现了中英双方火炮技术与性能的巨大差距。此时,中央统一制造以红夷炮型为主导的前装滑膛、以火绳点火的火炮外, 大多依红夷炮制式,设计和制造技术未有改进,不仅与同时期英国先进火炮不能相比,而且有些技术较明末清初亦有萎缩。火药含硝量太高,容易受潮,爆炸效力低!

英军装备的滑膛枪,有效射击范围200-300米,每分钟2-3发。大炮与秦军的制造原理大致相同,但是清军打大炮制作工艺相对落后,此时英军已经是机械化生产,清军的大炮还是手工,大炮威力主要源于火药。火药的配比方面,英国化学家歇夫列里在1825年经过多次实验后,提出了黑色火药的最佳化学反应方程式。在理论上计算出硝,硫,炭的组配比率以74.84%:11.84%:11.32%为最佳。英国按照这一方程式,配制了硝,硫,炭的比率为75%:10%:15%的枪用发射火药,以及组配比率为78%:8%:14%的炮用发射火药。威力强大!在大炮的机动性和射程上,清军远远不如英国。李鸿章在于好友书信中提到:

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,若我炮不能及彼,彼炮先已及我,是器不良也。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,连声不断。我放一炮后,须辗转移时,再放一炮,是技不熟也。求其良且熟焉,亦无他深巧耳。不此之务,即远调百万貔貅,恐只供临敌之一哄。况逆船朝南暮北,惟水师始能尾追,岸兵能顷刻移动否?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,而皆睹面接仗。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,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,未之前闻。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,器良技熟,胆壮心齐是已。第一要大炮得用,令此一物置之不讲,真令岳、韩束手,奈何奈何!】

在交通方面,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蒸汽机运用到了轮船上。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,他的四周都是海洋,条件迫使它更多的需要使用轮船来与世界其他的地区进行交流。

战船是十分重要的浮动作战平台。鸦片战争时期,清军虽然拥有890余艘战船,但普遍吨位小和载炮少,就连最大的战船广东米艇和福建同安船,也不到250吨,载炮数量不超过20门,载人不过100多,敌不过英国六级战舰。在西方人眼里,大清帝国最好的舰队也只不过“庞大而笨重,像一堆木材,……在风平浪静中显得迷离恍惚。”而当时英国战列舰总吨位已达到25.7万吨,比当时美、法、荷兰、西班牙、丹麦、瑞典六国战列舰的总吨位之和,还要多出8.8万吨。

英国的战列舰分为六级,一级载炮100门,二级载炮84~98门,三级载炮64~80门,四级载炮50门,五级载炮28~44门,六级载炮20~24门。英国侵华舰队的装备在英军中并不是最先进的,来华载炮最多(74门)的“威厘士厘”号、“麦尔威厘”号和“伯兰汉”号仅属三级战列舰。

而当时的中国战船,仍停留在木质“风帆时代”的初级阶段,“桨橹时代”的特征并没有消失,战船的驱动力仍然是桨橹与风帆并存。英国战船则已完全见不到“桨橹时代”的半点印迹,已处于木质“风帆时代”的最后阶段,并自19世纪30年代开始向蒸汽铁甲战舰时代过渡。

分享到:
文章评论 · 所有评论
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
点击加载更多
© 2016 仿今日头条 http://127.0.0.36/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京ICP证14014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16号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:xxx@xxx.com 统计代码填到这里